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是知識的積累,而能把複雜的東西簡單化,才是真正的學問,也是現代高爾夫的跨時代革命。
自媒體的風行,讓高爾夫人可以大開眼界,一鍵就可以收看海內外教練或老師傳授各路名家教學影片。有回上課的時候,問學生能不能分辨出傳統與現代高爾夫的差別?先是一陣安靜,然後有幾位被點名發表意見,聽起來都還是在傳統與現代之中的心理掙扎。
高爾夫從傳統到現代歷經一番革命,最掙扎的是單核心理論,如果你看一個教學影片,教練要你上下桿順序一大堆,再加上感覺與刻意動作543的,白話文的說法是把簡單的原理複雜化了,這樣的高爾夫歸類到傳統模型。
傳統高爾夫的對立面是現代型,主張把複雜的順序簡單化,像是下桿,啟動一個關鍵點後,接下來的23456動作簡化,發號施令的動作越少,失誤就會減少,相對增加成功比率。現代高爾夫教學影片大量出現在美國、韓國是在千禧年之後,一開始被批評動作怪怪的,特別是下半身,不過現代型高爾夫揮桿的信仰者開始在職業巡迴賽揚名立萬後,證明現代高爾夫是跨時代的成功革命。
傳統與現代高爾夫最大的掙扎就是單核心理。我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提出單核心理觀點時,很多傳統高爾夫的護衛著提出質疑,我的看法是一心不能兩用,手腳並用的繁瑣上下桿順序將會被挑戰。千禧年之後,我的單核心理研究開始被接納,於是有了後來出現的現代高爾夫模型。
傳統高爾夫職業選手在千禧年之後,明顯失去了競爭力,因為有過多的手腳指令而容易順序錯亂,導致距離與準頭的上下波動變大。更有意思的研究是,人高馬大的洋人?還是身材略遜的亞洲人更適合現代高爾?亞洲人的力量與速度更遜一籌的前提下,反而更需要簡化動作,集中火力在單核心理上,最成功的案例是韓國,結果也證明他們在職業巡迴賽的表現上。
人類的單核心理是與生俱來的,只是在傳統高爾夫被過度使用,像是一個揮桿動作可以牽動兩百多個身體部位的事情,就把高爾夫搞的過於複雜。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是知識的積累,而能把複雜的東西簡單化才是真正的學問。
雖然現代高爾夫在千禧年之後才發揚光大,不過早在上世紀50年代有位加拿大職業球手Moe Norman曾提出自然揮桿法,很遺憾,在那個資訊封閉的年代,自然揮桿沒辦法像現代高爾夫被廣泛接受,不過,我仍然肯定Moe Norman應該有單核心理的邏輯概念。高爾夫一直在挑戰中進化,同學們,你還在傳統與現代高爾夫之間糾結嗎?